本帖最后由 海绵宝宝 于 2020-10-6 10:52 编辑
加班的公交车熬红了双眼,把夜色犁开。 汽刹一声令下,腰间的钥匙,卸下一身疲惫,无视星光困乏,奔向锁孔。 高楼林立间,唯有那一寸逼仄,可以安人心,可以慰平生。
在桌子的坚硬之上,在堆积的灯光之下,键盘起伏,鼠标繁忙,ZEMAX的图表堆砌屏幕。 提升像质的技巧前赴后继,灵光一闪最终也江郎才尽。失败的马脚,在MTF的低迷徘徊中露出端倪。 尝试了王安石式大刀阔斧的架构改革,打破了光焦度分布和像差校正的唇齿相依。连续的半径和间隔所形成的新的局部极小值在锤形优化中鲸吞了大量的时间,作为离散变量的材质也狼狈为奸。每一种架构都是一只薛定谔的猫,不到最后,未知生死。最终,无畏人海的拥挤,用尽余生的勇气,也未能靠近你,哪怕一厘米。 也尝试了司马光式温和的微扰,时间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停滞的优化原地辗转,望尘莫及。最后势单力薄的微扰,画地为牢,只能给架构打上一些锈迹斑驳的补丁。
优化深陷晚秋,气若游丝,流露出羸弱的孤独。 交期紧迫,磨刀霍霍。当初在方寸之间的冲动和自信被掩杀,最后一茬绿色也被十面埋伏。 对一个好的结果有所期待,如一片枯叶对叶绿体的渴望。 原来,运气有时也不能与你萍水相逢。
时针分针秒针重合,睡意朦胧,鼠标依然要和时间角逐。 双眼被窗外丢进的一粒月光惊醒,意识开始张开触角。浓茶拿出饱满的热情,喷薄于喉咙之内,困意被扼杀。书本摊开,接住时钟的嘀嗒。
像差理论白纸黑字的韵脚里红蓝相构,有醍醐灌顶的释然,有百思不解的纠结,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还有引经据典的怀疑,以及旁敲侧击的佐证。这些对光学的思考,在狼毫的末端璀璨绽放,在时间的流淌中颗粒饱满,生生不息,光芒万丈。 曾以为,对赛德像差的死记硬背可以突破黎明前波澜壮阔的黑障,但记忆潮退后,沙滩上可怜得连符号的贝壳都没有留下。 曾以为,PWC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板,但依赖高级像差的平衡而挽大厦之将倾的镜头却无立锥之地。 曾以为,对ZEMAX操作与应用的刻意练习可以十年磨一剑,但终究有术无道,止于术矣。 优化的NG,碾压了雄心壮志里的虚张声势。抱着盛夏的余温,我蜷缩成一只蟋蟀,在象牙塔里自弹自唱,这样的岁月静好,是否能躲过现实的盘查?
你是我的白月光,隔着立春和惊蛰看不到秋分的丰收依然可以让我倾尽所有,但我却可以不是你的朱砂痣。
不如把自己当作一个变量,躬身入局吧。
把目光投向优化过程,调动记忆,总结路线,审视教训,填补漏洞,死咬每一寸细节,压榨尘埃里的每一粒星光。 对不同架构的性能进行统计比较,对共有的透镜组合奉为圭臬,对锦上添花的透镜权衡利弊,对透镜不同组合形态的优劣细斟慢酌。 根据像差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透镜组合形式的种种进行猜测和验证,辅以排列组合避免百密一疏,要一丝不苟,要吹毛求疵。 圈定现有透镜材质的方圆五里,按Nd排序,按Vd排序,按dPgF排序,逐一测试,不失偏颇。 调整光线高度,使其于透镜处上下错落有致,腰鼓相间,转折处行云流水。 在有理有据的操作下,开始挣脱幻想,开始走进一种思路的清澈,开始蹒跚前进。 在一次次的优化和尝试中,完成对知行合一的诚心膜拜。
在指标拉满的那一刻,需要如释重负的出席,需要返老还童的激动,需要热泪盈眶的滂沱,需要包含排比在内的修辞以及落英缤纷的词语。 那一刻,值得铺陈笔墨。
抬头,不觉东方之既白,阳光葳蕤可期。 海绵宝宝 20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