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acheng 于 2020-7-23 18:32 编辑
自己试着做了一下
第一步:找初始结构,从专利网上下载一个前视车载镜头专利(CN200910099704.8-百万像素大孔径车载前视镜头),专利指标为焦距F=4.45,F数=1.5,全视场角60°,TTL=18.7mm,MTF>0.7@45线对,初始结构如下图所示。
初始结构
第二步:
1.将专利数据输入zemax,修改F数为1.8,全视场角为65°;
2.将曲率半径设为变量,采用RMS+SPOT默认评价函数,添加焦距3.8mm的操作数,优化焦距; 3.将空气厚度设为变量,加入DIMX畸变操作数,优化使最大畸变小于0.4%;将玻璃厚度也设为变量,加入TTL的操作数,继续优化; 4.删除优化光斑的TRAC操作数,添加MTF操作数优化,使全视场在67线对的MTF均大于0.4;
第三步:热分析,利用多重结构查看-40℃-105℃不同温度下的MTF,发现第2(-40°),8(85°),9(105°)结构的MTF的部分视场在67线对小于0.4,在评价函数中,将第2,8,9结构的MTF优化操作数添加,继续优化, 使-40℃-105℃整个温度范围的MTF均满足要求。
-40℃的MTF
20℃的MTF
42℃的MTF
105℃的MTF
当前系统的焦距为3.8mm,F数1.79,总长18mm,水平全视场角65°,6片玻璃球面镜片,RI>61%@0.95f,-40~105℃下MTF在67线对基本都大于0.4。具体结果如下:
结构图与点列图
相对照度和畸变
MTF与离焦MTF
第四步:鬼影分析,利用论坛里分享采用lighttools软件分享鬼影的资料(见附件lighttools文件),由于三维软件不太熟,没有加镜筒。镜片和滤片表面定义为平滑光学,反射率为2%(不知道是单面还是双面),设置平行光入射,分析结果如下:
镜片和滤片表面属性
光线追迹
光线路径
正常光线光照度
鬼影光照度
目前有以下体会和疑问:
1. 此设计优化结果更多是因为找到了一个较为接近的初始结构,如果没有指标较为接近的初始结构怎么办?设计难度估计会增加不少,因为你能找到的专利,其他人也能找到;
2.由于采用全玻结构,温度特性稍好一些,通过优化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3.当前系统还没有考虑玻璃口径余量以及空气边缘厚度等,当考虑加工装配性的话,性能估计会下降。
4.目前系统的离焦MTF还不太好,离焦优化-0.02mm~0.02mm,还是-0.01mm~0.01mm还不清楚,如何进一步优化还没有太好的想法。另外以上-40℃-105℃的MTF满足是不离焦情况下的,离焦时-40℃-105℃的MTF可能就不满足了?怎么分析?
5.鬼像分析中怎么判断没有鬼影?由于玻璃的反射,肯定有一部分杂光打到像面上,上面分析结果中,非正常光在像面照度比正常光小2个数量级,是不是就不用考虑了?而且根据光线路径分析,鬼影主要是镜片和滤片透光面的反射光引起的,在已经镀膜的情况下,反射无法再减小了,这种鬼影怎么消除?
附件是专利文件,ZEMAX文件以及lighttools文件,欢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