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绵宝宝 于 2024-10-27 00:33 编辑
1、个人觉得十分困难以至于目前不太可能实现。 2、在设计过程中,软件优化结果往往是在引导设计者的思路和操作,真正有灵魂的好像是软件,而不是设计者本身,成为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难免让人沮丧。 如果把光学设计当做是一份工作,一切以性价比为主,以出结果为主,忽略人之所以为人的骄傲,心情可能会舒畅一些。 几何光学设计本身其实与光学关系不大,它不过是多个表面下折射定律的组合,光学只是一个场景,数学计算才是最底层的基础。所谓理想成像,完全可以拆解成数学表达式,只是计算而已。 所谓像差理论,更多是算力不足应运而生的产物。算力不足,因此要对折射定律做简化,要取近轴区域,要假设小角度入射,然后根据简化后的函数表达式,按照特征来分类,进而划分为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和色差,针对不同的像差,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最终演化为操作上的套路和模板。被简化的部分,分类上基本归属于高级像差,高级像差当然也有表达式,只是过于复杂,像差与结构参数的关系都很难用显函数来表达,更不要说指导结构参数的修改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对初级像差理论的分析,精确指导每一步是有点天方夜谭的。 抛开人为定义的像差理论,我觉得最基本的问题是:如果知道每一个透镜表面的光线角度和高度,如何操作才可以在像面获得理想像质?这个问题比较难,您有时间可以钻研琢磨一下,或许可以发现更好的设计成像系统的方法。 在我的认知里,依托于现有的像差分类,从折射定律出发,了解不同种类像差的成因,依托软件和计算机的算力,掌握跳出局部极小值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镜头的性能是一种高性价比的方式。对于光学初学者,只需要对像差有些了解,再给一些设计流程上的模板,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技巧就容易做出成果。这种操作避免复杂的数学计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门槛比较低,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到更多的光学设计者,它本身是有价值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很难认识到理想成像的本质,但确实缩短了设计的过程提高了效率,于商业有益,若学有余力,可以往更深一层思考,光学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很多人的长期努力。 3、锤形优化是选择合适材料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确实不是唯一的方式。材质、曲率半径、玻璃厚度以及空气间隔等构成一个集合,从排列组合的角度来看,由于存在连续变量,因此组合数是无穷的,并且极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参数组合具有相近的成像质量,因此通过计算的方式来找到最佳解是不可能的。除锤形优化之外,我并没有想到更简单易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