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论坛上的一个镜头设计,对应网址如下: 接下来我将以此为例,说明理论分析对优化的实际指导意义。 以下分析仅代表个人的理解,不一定符合主流的优化经验和分析。 以下是镜头的设计规格和初始结构LAYOUT 先从评价函数说起。
个人认为,优化函数的要求应该是:简洁,不自相矛盾。
原因:简洁可以提高优化速度,不自相矛盾则有利于局部极小值的逃逸。
简洁就要求评价函数能少则少。在优化初期,以设计目标为准,与目标无关的一律删除。这对于提高优化速度很有帮助,同时可以避免写出一些自相矛盾的操作数。
简洁 这个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我们一般希望评价函数写得很全面无懈可击,希望一套操作数下来从一而终贯穿整个过程。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实际优化中很容易遭遇滑铁卢。这好比你希望手机的功能相当强大,安装了市面上所有的APP,占满了内存,但同时还希望玩游戏时流畅如飞。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操作数的完备性向优化速度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像一座高山打破了一马平川的美梦。 控制光线入射角度以降低公差敏感度、控制透镜的厚薄比以保证工艺性、拉MTF以满足像质要求,这些要求在我看来只应出现在优化的末期,优化的末期才应该注重加工性能而不是优化速度。
不自相矛盾
几个常见的自相矛盾的例子:
A、用MTFT&MTFS拉高MTF和使用默认的RMS评价函数;
B、同时控制焦距和像高;
C、同时控制初级像差系数范围和使用默认的RMS评价函数。
说明如下:
MTF优化时主要是把光斑绝大部分的能量集中在一个很小很致密的“核”上,而忽略孔径边缘的能量,而使用RMS优化时,主要是考虑把整个光斑的尺寸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这有点像,前者要求你语数英主课的总分拿第一,忽略其他,而后者则要求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标准,但不能双管齐下。
焦距本身与像高相关,控制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确定了。在既可以控制焦距也可以控制像高的情况下,建议控制像高,除非设计规格要求的是焦距,毕竟焦距是近轴量,像高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值。此处,根据CMOS的尺寸计算,成像圆半径是5.5mm,对应焦距是12mm,但是规格中又给出一个像高6mm(应该是指成像圆半径是6mm),这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考虑芯片的装配公差,半像高定义在5.7mm是比较合适的,本帖在优化过程中初期控制EFFL=12mm,后期优化则控制6mm的成像圆半径。
至于初级像差系数和RMS,要注意,RMS是所有像差的汇总,是初级像差、本征高级像差和衍生高级像差的总和。两者选其一的话,控制RMS显然是最优方案。
自相矛盾的操作数其坏处主要是使得软件优化方向摇摆,无所适从,表现出来就是优化停滞或者起伏。
回到本例,根据以上的分析,评价函数中应取消对MTF、Z系数、芯厚比、矢高等的控制。RMS换成波前优化。
架构处理 初始架构的LAYOUT中,1~3透镜明显是弱光焦度透镜,直接删除后开始优化。
由像质可见,小视场MTF比较高,大视场MTF相对较低,故调整视场权重继续优化。 优化后出现弱光焦度透镜,图中4~7,如下图结构1所示: 对弱光焦度透镜4&5进行删除,删除后手动调整透镜半径,使得光线追迹可以进行,如下图所示: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此处的6&7透镜光焦度也很弱,为何没有考虑把这两个透镜也一起删掉? 从像差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光学系统畸变要求很严格,而且目前均是球面透镜,如果要用球面透镜来校正畸变,比较好的方式是在镜头前端使用一组及以上一组以上的正负透镜,6&7刚好可以作为畸变校正的透镜组,所以不删。 6&7透镜的光焦度的正负需要由后面的优化效果来决定。删除哪一个也需要看具体的像质情况和光焦度分布。 初步优化后得到结构2,LAYOUT如下图所示: 经过这一轮的优化,结构2中的透镜6明显是可以被简化的,故直接删除透镜6之后再行优化,优化结果如下图结构3所示。 透镜8的光焦度较弱,也可以考虑删减。删减后,进行局部优化和锤形优化,得到如下图结构4所示的方案: 结构4的像质接近要求,但存在如下问题: 1、WFNO=2.07,与要求的2.0相比偏大; 2、透镜9和透镜10左右表面的球心相距过近(接近同心),实际加工中不好定心; 3、像高只有5.59mm,按照规格像高控制在6mm,EFFL则不作控制; 4、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像质均未达到要求。
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是如果对结构4进行复杂化以满足以上4点需求,应当如何操作。 显然1~4的控制都可以通过操作数控制或者限制,解决1~3都需要以消耗像质为基础,提升MTF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现在限制像质提升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WFNO=2.07→WFNO=2,F#变小,球差的校正首当其冲,但是F#变化不算大,球差的变化不属于主要校正的对象; ②像高5.59mm→6mm,可认为是视场的变大,则畸变、场曲首先变大。
观察到,对于边缘视场而言,透镜10的作用相当于场镜,光线在正光焦度表面(左)的高度明显高于负光焦度表面(右),该透镜具有明显的场曲校正功能,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透镜11上,透镜11通过自身的厚度,直接拉开光线在正负光焦度表面的高度,从而实现场曲的校正。由此可见,有利于场曲校正的复杂化方案很有可能是优化的方向。
所以,透镜复杂化应当放在前组,可以考虑分裂透镜11,然后靠软件的优化功能,找到更合适的光焦度分布形态。 透镜11分裂之后,优化,得到结构5,如下图所示: 从MTF来看,像质是有所提升的,但是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前组的透镜12成为了一个几乎同心的透镜,为了避免加工上的困难,需要适当增加该透镜的负光焦度,当该透镜的负光焦度增加之后,前组的光焦度为了保持不变,那么透镜13的负光焦度应当减小,负透镜13可以生长成一个弱光焦度的厚弯月透镜,与透镜14一般,利用厚度减小场曲。 基于以上想法,结构5被强制改造为如下所示的结构6。 从结构6出发,经过权重调整、局部优化和锤形优化,可达到结构7的效果。 从指标上来看,基本是满足设计规格的,但是查看了一下RMS,各视场的RMS相差很大。 一般来说,边缘视场的RMS需要控制一下,各个视场的RMS不要差异很多。如果需要同时平衡MTF和RMS,则还有很多细致优化的工作要做,但这些工作基本上是像差理论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软件自身的优化了,可能用到的相关的操作数是GMTT、GMTS以及GENC,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往下做做。 |